“宜居”在今天已經有了越來越豐富的內涵,不僅意味著優美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,更要有澎湃的創新力和包容精神,能讓更多年輕人實現夢想。
杭州正在成為這樣一座城市。3月15日,英國《金融時報》撰文指出,除了龍井茶、秀麗的西湖和傳統絲綢產業讓這座歷史名城魅力四射,杭州成為宜居之城的另一個理由,就是杭州是阿里巴巴集團的總部所在地,是快速崛起的科技中心。
文章指出,杭州擁有26家獨角獸公司以及105家估值超過1億美元的企業。由于這些公司主要集中在電子商務、信息技術等領域,杭州走在了中國數字經濟與科技創新的前沿。阿里巴巴集團的存在尤其有利于形成本地初創企業發展的營商環境。
“杭州本身的營商環境、開明程度孕育了阿里巴巴,阿里巴巴的理想主義給了杭州新的名片,面向未來,兩種氣質的結合會給新消費、科技競爭力等帶來巨大價值。”有分析人士指出。
3月12日,在杭州市政府主辦的一場大會上,第三方機構發布了《2019杭州獨角獸&準獨角獸企業榜單》,這份最新榜單顯示,截至2019年2月28日,杭州獨角獸企業已經達到30家,準獨角獸138家。在30家獨角獸企業中,阿里云、菜鳥網絡、釘釘、口碑、螞蟻金服和淘票票均榜上有名,直接貢獻了其中的1/5。此外,30個獨角獸中,還有許多企業與阿里巴巴合作,共同豐富杭州的生活服務場景,例如點我達、汽車超人等。在138家準獨角獸企業中,同樣有大批與阿里巴巴數字生態緊密相關的企業。據統計,30家獨角獸中,跟數字經濟相關的占96.7%。這也是杭州打造“數字經濟第一城”的底氣所在。
依托釘釘產生的數字化管理師成為人社部2019年擬公布的15個新職業之一。
這種帶動創業創新的社會效益,被外界總結為“阿里巴巴效應”。
2018年初,BBC在以《杭州與阿里巴巴效應》為題的報道中說,杭州是“亞洲硅谷”,歷史文化悠久,創業氛圍濃厚。在阿里巴巴效應的帶動下,杭州成為一個鼓勵和包容創業創新的城市,并有信心成為全球科技之都,目前已經形成了以杭州為中心、數億美元的數字生態。記者Ronin Brant說,誕生在杭州的阿里巴巴,是一家改變中國的獨特企業,在世界上難尋第二。
阿里巴巴吸引無數創新企業和創客們在杭州追逐夢想,這里儼然成為新的“造夢之城”。1991年出生的易昊翔是回車科技的創始人兼CEO,這家坐落在杭州的創業公司目前估值已經過億,在接受BBC采訪時,易昊翔說:“你知道阿里巴巴對嗎?阿里巴巴也是一家杭州企業,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多的幫助,尤其是輸出了大量科技人才。”易昊翔的夢想是讓自己的創業產品能走向全球。
“杭州還不是一線城市,但是卻誕生了阿里巴巴這樣的世界級企業,這讓很多創業者看到實現夢想的可能,吸引和激勵著很多創業者。”杭州一位創業孵化器的負責人對此評價道。
在阿里巴巴效應帶動下,杭州已經形成“熱帶雨林式”的創業生態,給予更多的創業者以力量。前幾年,杭州涌現出創業“新四軍”,其中一支就是“阿里系”—— 阿里巴巴除了為杭州輸出大量的優質創客,“傳幫帶”的氛圍也在阿里系的創業群體中蔚然成風,共同的夢想紐帶維系著他們新的奮斗。
杭州的“錢夫人”淘寶店里,朱宸慧經營著自己的時裝生意,從大學開始創業,如今她已身家千萬。淘寶平臺上生長出的如涵控股即將赴美上市。有媒體稱這些入淘創業者共同組成杭州創業的“第五軍團”。
第三方招聘網站調查顯示,杭州成為人才磁石,阿里巴巴是其中的原因之一。
2018年底,有國外媒體報道,每天都有1.6萬家公司在中國誕生,其中獨角獸集中在杭州、上海、深圳、北京。在多個渠道發布的中國獨角獸榜單上,“造夢之城”杭州都是繼北京、上海之后,獨角獸數量位居國內第三的城市,在獨角獸估值總額上則超過上海,位居全國第二。從2016年開始,杭州一直穩居人才凈流入排名第一,并在2017年成為海外人才凈流入率最高的中國城市。2017年以來,杭州人均創業熱度高于北京和上海,2017年、2018年兩年新增的創投機構數量也超過京滬。
阿里巴巴受益于杭州的創新氛圍和營商環境,平臺效應在反哺杭州的同時,也給更多低線城市注入活力。
早在2016年,來自上海財經大學、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、馬里蘭大學和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四名學生就合作了一篇論文來研究“阿里巴巴效應”。他們認為,當時的電子商務帶來一項重要社會福利,就是消弭了空間上的消費不平等(低線城市難以獲得和一二線城市同樣的消費資源)。通過降低企業進入的固定成本和距離的影響,電子商務可以改善小城市和偏遠地區獲得消費品的機會,減少生活水平的空間不平等。他們還建立了一個模型來量化電子商務對國內貿易和福利的影響,結論是電子商務帶來的福利收益平均增長率為1.6%,對人口和市場潛力最小的城市來說,福利收益則提高30%。
《福布斯》曾這樣評價阿里巴巴:阿里巴巴產品和服務的核心,正存在于中國從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向消費拉動的非凡轉變之中。這讓杭州不但有著生機勃勃的中小商業景象,也以無處不在又隱秘的方式,對中國消費市場作出獨特的貢獻。
關注公眾平臺